<
智慧教育“一触即达”,ICT人才也“一触即达”
2024-12-26 11:11  来源:网络  作者:吴魅彩
1
听新闻

  不同追求的科技企业,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一定是不同的;不同追求的科技企业,也一定会追求不同的“校企合作”模式。

  这其中的基础型合作,是推动“教育数智化转型”。涉及如智慧校园、智慧教室、智慧宿舍、智慧教务等诸多应用场景。投身其中的科技企业是靠技术吃饭,靠服务赢得客户尊重,靠合作伙伴触及更多应用场景。

  在此之上是“科研合作”。一方面,科技企业提供数字平台,赋能高校的科研创新;另一方面,科技企业也会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、建立联合科技攻关课题,推动自身前沿技术研发。显然,有技术追求的科技企业,才会去追求“科研合作”。

  再上一层才是联合ICT人才培养,这其中又涉及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。但不管怎么说,一方面,有产业追求、有生态追求、有大战略的科技企业,才会去推动ICT人才培养;另一方面,联合人才培养也是将学校的“办学理念”数字化,推动ICT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。

  撸起袖子加油“赣”

  “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。”赣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、校长李国金表示,现在社会需要更多的“两层半”人才,这是之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个“错位”。

  传统行业的人才岗位,可划分工序操作者、流程执行者、流程制定者、战略执行者、战略规划者五个层级。但这样的岗位衔接,似乎还不够紧密,尤其是流程执行者(第二层)和流程制定者(第三层)之间。

  身处第三层的“流程制定者”,构建的方案或流程往往具有通用性,无法兼顾应用场景,身处第二层的“流程执行者”,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。正因如此,在对传统行业岗位进行深入研究后,赣南科技学院提出了培养“两层半”人才的办学思想。

  “两层半”人才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也称为“流程应用者”。例如,理工类学科重的应用工程师、经管类学科重的业务策划经理、设计类学科重的助理设计师,都属于典型的“流程应用者”。

  他们的职业定位是“懂理论、精实践、善创新”,毕业后要能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,在企业运营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。未来,更可以成长为中高级工程师、中高级设计师,以及能独立扛起营销任务的部门总监。

  因地制宜地人才培养

  但培养“两层半”人才,只是“赣南模式”的一部分。所谓“赣南模式”,是由政府统筹拉通人社、工信等部门的人才培养需求,并由赣南科技学院联合华为等科技企业,提供专业的师资、课程,以及实训基地、联合创新实验室,实现人才培养的闭环。

  也就是说,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通过“政、教、产”三方的深度融合,“赣南模式”推动了教育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的衔接,为赣州乃至江西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  与此类似的还有“晋江模式”。

  早在2019年,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即已合作成立“华为ICT学院”。2023年,学校挖掘区域产业痛点和共性需求,与华为深入合作,建设基于昇腾、鲲鹏、鸿蒙三大根技术基座的实验室,并将“华为ICT学院”升级为“联合创新产业学院”,增设人工智能工程技术、物联网工程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3个职业本科专业。

  更关键的是,通过锚定市域支柱产业的数字化升级需求,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“专业群”已服务晋江111家行业龙头企业,完成数字化项目281个。如此一来,因地制宜的人才培养,既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不错位,也保障了人才技能与产业需要不错位。

  赋能不能仅是有技术

  更进一步,不管是“赣南模式”,还是“晋江模式”,科技企业都已深度参与其中,而且参与的形式丰富立体,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一是,建平台。在“晋江模式”中,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联合建立联合创新产业学院;在“赣南模式”中,赣南科技学院与华为联合成立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、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、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平台。

  二是,找抓手。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,赣南科技学院与华为还联合建立了“星辰·联合创新实验室”,以及边缘计算物联联合课题组。这些实验室和课题组,既是实训基地、创新中心运营的抓手,也是将培养“两层半”人才,建设“产业伙伴型大学”的“办学理念”落到实处。

  三是,构建了师资融通机制。在“赣南模式”中,华为抽调有经验的人员组成了驻场教师团队,华为团队与学校教师在课程教学、师资培养、教材开发、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。目前,这支50人的校企混编高水平教师队伍,已实现了师资的融通与提升,使教学内容做到“应用导向、系统规划、多课协同、实效优先”。

  四是,引资源。“赣南模式”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华为课程深度融汇。其中,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已将华为ICT认证的72门课程引入到六大专业中。“晋江模式”也是如此,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新增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、物联网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,也结合华为的行业课程及认证体系。这确保培养出的学生,不仅能够掌握前沿的技术知识,更能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。

  五是,教材开发。目前,华为在六大产业生态,以及基础软硬件的六大领域,提供了22个技术方向的1000门课程。以“赣南模式”为例,华为与赣南科技学院就共同开发了八部教材,覆盖物联网、鲲鹏、鸿蒙、综合等四大教学方向。

  六是,鼓励参与职业认证。目前,华为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高校,合作建立了超过2700所ICT学院,每年培养超过20万学生。同时,通过举办ICT大赛,ICT学院为青年、高校学生提供数字培训与交流平台,已有超过110万学生从中受益。

  而对上述模式的总结,如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所说:“通过与高校联合建设‘华为ICT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、产教融合实践中心’等,华为已总结出‘华为认证+教师培训+ICT大赛+人才联盟双选会+人才实训基地’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华为也在以实际行动,为社会及各行各业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数字人才。”

  培养跨学科人才

  不仅如此。

  华为更在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,而且方向很明确——2024年,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,都授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。未来,“工学交替”的跨学科高级人才,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主力军。

  在此方面,华为通过“校企合作”,联合高校建立的创新学院,重点培养跨学科的博士、硕士。同时,华为通过“科研合作”,以AI for Science的方式助力高校科研范式的变革和创新。

  目前,华为已先后与上海交大、中科大等国内多家知名大学合作,建立“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”,“卓越中心”的目标之一是,让鲲鹏昇腾的技术,能够更多的赋能各类交叉学科创新,这些创新又能成为牵引各行各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
  “伙伴+华为”才能“一触即达”

  当然,不管是高教,还是职教,以及基础教育,在推进数智化转型过程中,也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。对此,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部长卢永平说,围绕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,华为打造了全场景1+3解决方案:“1”是指“数字化实训解决方案”,“3”是指“科研计算、智慧校园、智慧教室”。

  更重要的是,“伙伴+华为”已成为启动“1+3解决方案”的关键按钮。例如,华为与讯方技术在ICT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;华为与金智教育在智慧校园、数据治理领域的合作;华为与文华在线在智慧课堂领域的合作;华为与鲲鹏振宇、佳发教育在智慧考试领域的合作。

  上述“1+3解决方案”中,都有“伙伴+华为”的影子。用户也正是通过“伙伴+华为”这枚按钮,既实现了智慧教育“一触即达”、师资课件“一触即达”、实训平台“一触即达”、研发平台“一触即达”,更实现了ICT人才培养“一触即达”,办学理念“一触即达”。

责编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