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数智赋能产教融合 共促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
2024-12-25 16:41  来源:网络  作者:吴魅彩
1
听新闻

 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推动下,教育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。近日,在华为中国政企数智教育媒体沟通会上,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部长卢永平与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深入阐述了华为如何聚焦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,通过“伙伴+华为”体系,推动教育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。

  深入场景,打造全方位解决方案

  2023年,华为提出了“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”的品牌形象口号,旨在通过联合合作伙伴,以自主创新的技术、深入场景的方案、在身边贴心周到的团队以及丰富的自身和行业标杆经验,让行业轻松实现数智化。

  邱恒介绍,在教育领域,华为围绕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,聚焦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、基础教育三大场景,精心打造了“1+3”的解决方案。其中,“1”代表数智化实训解决方案,聚焦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,致力于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;“3”则涵盖科研计算、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三大领域,旨在助力学校构建数智化人才的培养体系,同时打造数智校园和创新型的科研平台,实现教育、研究、管理、服务的全面提质增效。

  在高等教育场景中,华为联合合作伙伴打造了多个数智化实训基地和科研计算平台。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,华为与校方共同打造了智慧学镇项目,实现了全连接、全感知、全智能的数智大学建设。通过这一项目,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。此外,华为还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,建立了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,为高校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  在职业教育场景中,华为依托ICT技术和产品服务,积极推进产教融合,助力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以赣南科技学院为例,华为与校方合作建设了现代产业学院实训基地、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多个项目,输送了大量数智技术人才。这些实训基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,还促进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。

  在基础教育场景中,华为提供了智慧教室解决方案,通过端网协同、远程互动、鸿蒙智联、安全可靠和智能协作等手段,提升了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。以宁夏大学为例,华为与文华在线合作,为该校打造了300间未来教室,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和下沉,为西部高校的发展树立了典范。

  “面向不同的学校规模、不同的学科特点以及不同的发展规划,我们会定制个性化、数智化的解决方案,比如说高校更多是与高性能计算相关的解决方案,中小学则更多是智慧教室相关的定制工作,与伙伴一起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。”邱恒进一步补充。

  “伙伴+华为”,共创数智教育新生态

  邱恒认为,华为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开放、紧密、成长的“伙伴+华为”体系,并进一步阐述了该体系的“四梁六柱”架构。其中,“四梁”包括规则、秩序、激励和平台;“六柱”则涵盖研发、营销、销售、供应、服务和管理六大领域。通过明确的合作框架和激励机制,为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确保了双方能够紧密合作,共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数智化解决方案,服务好客户数智化转型的全生命周期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。

  在媒体沟通会上,卢永平表示,当前教育的数智化或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在开辟教育新赛道、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。华为聚焦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两大战略上,通过深化与高校、企业和政府的合作,共同推动教育行业的数智化转型。

  目前,华为已经服务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5000家教育机构,建立了超过2700所ICT学院,每年培养超过20万学生。通过举办ICT大赛等活动,华为还为青年和高校学生提供了数字培训与交流的平台,已经有超过110万学生从中受益。此外,通过与高校联合建设“华为ICT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、产教融合实践中心”等,形成了“华为认证+教师培训+ICT大赛+人才联盟双选会+人才实训基地”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,加强了相关人才培养。与此同时,华为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联合发布了产教融合实践的中心项目,已经落地覆盖了12个省的27家产教融合实验中心。

  “隔行如隔山,但是隔行不隔理。”邱恒在分享华为推动教育行业数智化转型成功经验时谈到。他同时强调了“架构先行、平台先行、场景创新、迭代前进”的重要性。这一方法论不仅适用于教育行业,也适用于其他行业的数智化转型。通过搭建坚实的数智化架构和平台,选择关键场景进行创新突破,并不断迭代优化,企业可以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。邱恒特别指出,打造以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新质人才培养体系,是教育行业独有的优势。华为将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优势,为教育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更多支持。

  “华为在教育行业的布局和实践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,更是为了面向未来,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数智化人才。通过政校企协同共建的模式,华为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。这种模式不仅在教育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,更为其他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”邱恒说,“构建就业促进的模式,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正向循环。”

责编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