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探索“绣美”非遗,传扬“吴韵”风情
2023-07-18 16:42  来源:网络  作者:吴魅彩
1
听新闻

  沿着太湖一路向西,在江苏省苏州市的西部,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湖的秀美街道——镇湖。这里不仅有湖景山色、风光旖旎,也孕育了我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苏绣。7月10日至7月12日,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“镇湖之‘绣’,非遗之‘花’”社会实践观察团深入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,探寻苏绣非遗文化,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苏绣、学习苏绣,继承和弘扬一件件精美的苏绣作品背后蕴藏的吴文化神韵。

  走进古朴小镇,探寻千年苏绣灿烂神韵

  来到镇湖街道,走进“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”,琳琅满目、流光溢彩的苏绣作品映入眼帘。走进仔细欣赏每一幅苏绣作品,无不体现苏绣艺术构思巧妙、色彩清雅、制作精良、针法多变的独特风格。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,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,八成的苏绣作品产自镇湖。苏绣原料制作和作品完成需要经过养蚕、采桑、缫丝、染色、设计、勾稿、上绷、勾绷、配线、刺绣、装裱等复杂的流程。苏绣艺人以针为笔、以线为色,采用复杂的针法,巧妙地利用丝线的光泽,运用精湛的苏绣技艺,使得绣品上无论是是山水、花鸟、动物还是人物,都有一种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的境界,无不体现苏州绣“精细雅洁”的高妙艺术特征。

  图为实践小队在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欣赏刺绣作品《父亲》。

  “我们从小就同长辈一起学习苏绣技艺,镇湖这附近的囡囡大多都会苏绣。”绣品街上乘凉的老人自豪地说。绣品街上的店铺,几乎都靠售卖各种各样的苏绣手工艺品维持生计,从外面的橱窗里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苏绣手工艺品。家具装饰类有屏风、挂轴、装饰画、双面绣摆件等,家用类的有沙发套、枕套、靠垫等,服饰类的有旗袍、包袋、鞋子、配饰等,商品种类数不胜数,无不体现手工艺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。

  对话工艺大师,体悟至臻高妙创作境界

  苏州绣画是一种耗时久、对技术要求高的苏绣艺术作品种类。在现代众多的苏绣手工艺人中,一批批技艺高超的苏绣艺术大师脱颖而出,蔡梅英老师就是众多艺术大师中的佼佼者。如今的蔡梅英老师获得了中国刺绣艺术大师、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、苏州市虎丘区政协委员、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、第十届山花奖获得者、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、苏州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中国十佳民间艺人、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、苏州民间工艺家、全国劳动英模、苏州镇湖十大绣娘等是多种荣誉称号。初见蔡梅英老师,她给大家一种温婉、善良、平易近人的印象,当实践队和她见面的时候问候道:“蔡老师,久仰大名,今天我们想来跟您学习苏绣,可能会耽误您一些时间,打扰您了!”蔡梅英老师亲切地笑着说:“不打扰,不打扰,你们能来学习苏绣是我的荣幸,我高兴还来不及呢!”说着便开始给我搬椅子,招待我们坐下。

  之后,蔡梅英老师带着实践小队参观了很多她和团队的作品。每一幅作品都让大家连连赞叹,这些作品形象逼真、表现形式细腻、色彩绚丽、针法运用灵活。她在总结前辈的刺绣经验和创作技巧的基础上,结合了自己在生活中和后期学习中的心得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。《澳大利亚树熊系列》、《雄狮》、《牡丹花系列》《唐卡—曼荼罗》、《释迦牟尼佛本身故事系列》等刺绣作品出神入化、工艺精湛、针法细腻逼真、光泽饱满,乍一看就和真的一样。“这幅刺绣画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做需要2年,我自己一个人做需要至少6年。”蔡梅英老师指着身边一幅华丽的佛像刺绣画说道。

  图为实践小队在与蔡梅英老师交流。

  当小队成员问起蔡老师,对从事苏绣这个事业的感受时,她说:“刺绣是一门需要大量时间和许多精力的差事,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坚持下来。要永远心存善念,心怀感恩,脚踏实地坚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。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蔡老师的眼神里充满着坚定和热忱。蔡老师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苏绣了,那时候经济没有现在那么发达,送一幅绣品需要步行7个小时。走到天黑了,即使走累了,也不舍得花钱住旅馆,撑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前行,因为那时一天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住宿费用。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,大家才能更加静得下心来去做苏绣。现在的她非常感激党和国家提供的好的生活,一直心怀感恩,心存善念,一心一意做好苏绣事业,用心用情保护好和弘扬好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,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些力所能及去帮助的人。

  下午,蔡梅英老师的女儿把大家带到二楼的培训室,教大家做起了苏绣团扇,带领大家亲自感受苏绣的制作工艺。苏绣针法有平针、绕针、散套、虚实针、乱针、滚针、打子、抢针等。由于时间有限,大家先学习了起针和落针的基本方法和平针绣法。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一开始叽叽喳喳、满是热情地挑选扇面。在学会基本绣法后便渐渐安静下来,一针一线、认真专注地开始了苏绣制作。过了一段时间,有几个同学已经有点失去了耐心,开始小声讨论起来。队员们纷纷不禁感叹,苏绣这个技艺确实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和定力,小小的一个色块,需要用掉接近半个小时的制作时间,更何况是想要把针脚保持一致的方向,更是难上加难。他们由衷的佩服苏绣手工艺人的十年如一日,甚至终其一生在一件事情上面精耕新作的“工匠精神”,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宣传苏绣的决心。

  图为实践小队在学习苏绣团扇制作。

  梦回姑苏老街,传扬苏绣非遗不朽神话

  实践的最后一天,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苏绣,弘扬非遗苏绣。小队成员来到了平江路这个“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”宣传苏绣。一走进街道,迎面而来的古色古香的姑苏历史韵味感扑面而来。

  小队成员提前准备好了介绍苏绣知识的传单、苏绣团扇和空白苏绣扇面。意在宣传苏绣历史文化知识,激发大家对非遗文化的兴趣,让更多的人产生保护非遗和继承发展非遗的意识。活动现场,每个路过的群众对活动都非常感兴趣。他们停下脚步,耐心地听实践队成员介绍苏绣知识。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,都积极主动地拿起画笔,亲自尝试设计苏绣扇面。

  图为宣传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展示设计的扇面。

  活动当天天气非常炎热,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大家的额头流下,实践队成员的后背也早已被汗水浸透。但是这毫不减少大家对此次活动的热情,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一笔一划,认认真地设计者扇面。有设计花草的,有设计卡通人物的,有设计艺术字体的,有设计山水画的,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。在场的人,看着自己设计的扇面,都露出满满的自豪和满足的笑容,也对苏绣进一步加深了了解。

  图为实践团队在平江路合影。

  夏日炎炎,在平凡的日子里,小队成员们留下了不平凡的经历和回忆。他们学习了苏绣的历史,亲眼见到了苏绣的整个制作工艺,体会了苏绣艺人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在一件事情上精耕细作的“工匠精神”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传承人,但是每个人可以成为非遗的保护者和传播者;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工匠,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。(撰稿人:陈曦)

责编:admin